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住院患者两性霉素B的临床用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21年1—12月血液病科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罹患恶性血液病合并IFD并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口学特征、影像学检查、真菌实验室检查、两性霉素B药品的用法用量等资料。结果 共纳入131例患者,其中临床诊断26例(19.85%), 拟诊52例(39.69%),未确定53例(40.46%)。28.57%(34/119)患者(1,3)-β-D葡聚糖试验阳性,13.45%(16/119)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阳性,44.64%(50/112)患者真菌培养阳性。共培养64株真菌,以念珠菌属居多(55株)。 两性霉素B用法用量情况:111例(84.73%)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d-AmB),61例 (46.56%)患者以静脉滴注途径给药,13例(9.92%)患者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55例(41.98%)患者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作为治疗前用药。109例(83.21%)患者采用抗真菌联合用药方案,以d-AmB联合伏立康唑居多。用于静脉滴注和雾化吸入的d-AmB 药物利用指数(DUI)值均<1.00,用于静脉滴注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 (L-AmB)DUI值为1.04。结论 该院两性霉素B使用合理,在溶媒的选择上还需要提高,以期获得更高的临床效益。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我国中医药对外贸易合作带来发展机遇。以“东盟”“东南亚”“中医药”“中药贸易”等为主题词,检索CNKI、MEDLINE、万方等数据库和相关研究报告,分析近10年来我国与东盟各国中医药贸易的市场发展与需求情况,结合“一带一路”的政策背景,梳理东盟各国现行的中医药政策,提出进一步推动与东盟中医药贸易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柴银口服液治疗小儿风热感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疗保障中心收治的风热感冒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口服利巴韦林颗粒,观察组患儿给予柴银口服液治疗。治疗3 d后,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并检测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和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高热、咳嗽、鼻塞流涕、寒战症状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且CD8+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银口服液治疗小儿风热感冒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炎症反应,且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主动监测方法,分析评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患者中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的真实世界数据。方法:依托医疗机构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调取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患者信息。对系统报警的疑似病例展开双人盲评、逐一甄别,确认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阳性病例。结果:ADE-ASAS提取获得利奈唑胺注射液用药患者9 338例,通过对患者诊疗信息开展主动监测,判别得到阳性病例810例(8.67%),其中ADR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465例(4.97%),趋势组(血小板降幅>基线值×25%)754例(8.07%)。高龄和入住ICU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高龄、入住ICU、血小板基线值较高、用药时间短、合并抗感染药物品种数少的患者血小板日均降速较大。进一步单因素分析提示,高龄(RR=3.33/3.54,P<0.05)、入住ICU(RR=1.73/1.90,P<0.05)、血小板计数值低/降幅大(RR=2.04/3.33,P<0.05)为ADR组和趋势组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应用ADE-ASAS可以高效、准确地获取利奈唑胺注射液真实世界用药数据,发掘血小板减少发生趋势、规律和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进而早期识别、有效规避高危患者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大样本的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相关严重过敏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借助"医疗机构药品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自动监测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7月至2018年6月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住院患者,双人评价系统报警病例,获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相关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与特征,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1 684例次用药患者发生严重过敏反应28例,发生率为0.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过敏史(OR=4.861,95%CI:1.883~12.546)、风湿免疫疾病(OR=4.611,95%CI:1.753~12.127)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严重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相关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属罕见范围。详询患者过敏史、既往史有助于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2种他达拉非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的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按单中心、开放、随机、单次给药、两制剂、两序列、两周期、交叉试验研究设计方法,空腹和餐后条件下分别入组28例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交叉单次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5 mg,用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他达拉非的浓度,用Phoenix WinNonlin(6.4版本)软件计算他达拉非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受试者服用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空腹组血浆中他达拉非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99.84±29.62)和(106.80±27.40)ng·mL^(-1);AUC_(0-t)分别为(2609.66±877.13)和(2617.84±967.29)ng·h·mL^(-1);AUC_(0-∞)分别为(2779.56±1043.90)和(2803.44±1281.10)ng·h·mL^(-1)。餐后组血浆中他达拉非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104.93±23.51)和(106.79±19.96)ng·mL^(-1);AUC_(0-t)分别为(2657.78±1096.81)和(2799.12±1074.22)ng·h·mL^(-1);AUC_(0-∞)分别为(2826.60±1321.58)和(3003.94±1352.96)ng·h·mL^(-1)。2种制剂的Cmax、AUC_(0-t)和AUC_(0-∞)经对数转换后90%可信区间分别为空腹状态下82.46%~100.42%、91.86%~108.48%、93.09%~110.40%;餐后状态下92.70%~104.48%、89.33%~98.95%、88.48%~98.42%。结论2种他达拉非片在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中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以免疫调节药(IMiDs)为基础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相关血栓事件(TEs)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8例接受以IMiDs为基础方案的初诊初治MM患者,分析危险因素与TEs发生的相关性。将死亡作为竞争风险进行竞争性风险生存分析,计算TEs的累积发病率。结果在118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1(31~9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1.2(4~128)个月,有74例(62.71%)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有1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观察到18例TEs(占全部病例的15.25%),其中静脉TEs 16例(13.56%)、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消化道出血事件各1例。血栓累积发生率3个月为5.9%,1年为12.7%,3年为14.4%。单因素分析显示:没有特异性的风险指标能预测TEs。结论接受免疫调节药为基础方案治疗的MM患者血栓发生率较高,并且没有一项特异性指标可以预测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8.
<正>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是促进药品回归临床价值的基础性工作,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措施,医疗机构药品遴选则是其结果的重要应用场景。在此背景下,北京市药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牵头并依托中国药学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基于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的医疗机构药品遴选方法》。本方法以相关政策文件和《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2021年版 试行)》等权威技术性文件为基础,结合专家咨询论证,重点设计了包括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宜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相关凝血障碍的发生规律与特点。方法:获取我中心药物不良反应(ADR)数据库中抗菌药物相关凝血障碍的自发报告,对病例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发生及持续时间、治疗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不同类型凝血障碍进行亚组分析;探究ADR涉及药品并挖掘风险信号。结果:患病人群以男性(69.84%)、60岁以上老年人(76.98%)为主,绝大多数(95.52%)凝血障碍发生在用药后15d内,且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4d(95.48%),发生凝血功能异常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出血风险更高(χ2=46.207,P<0.01);5类13种抗菌药物与凝血障碍有关,头孢哌酮、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相关ADR例数最多、风险信号最强,且涉及凝血功能异常与血小板减少2类ADR;绝大多数(85%)凝血障碍在停药或/和对症治疗后均能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涉及凝血障碍的抗菌药物种类繁多,对兼有致凝血功能异常与血小板减少风险的品种应重点开展出血风险监测;临床用药期间应加强凝血指标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尤其是同时有凝血功能异常与血小板减少时,应及时调整抗菌方案并针对性治疗,谨防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相关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和特点,挖掘相关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此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调取解放军总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2008年1月—2022年10月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相关ADR自发报告,对患者一般情况、累及系统/器官、涉及ADR名称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报告比值比法、比例报告比值法、综合标准法、信息成分法挖掘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相关ADR的风险信号。结果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相关ADR报告共2 642份,其中严重的ADR 410例(15.52%);主要涉及5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品∶种,按构成比降次排序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51.28%)、美罗培南(32.13%)、比阿培南(8.10%)、厄他培南(7.68%)、帕尼培南倍他米隆(0.79%)。患者男女比例为1.74> 60岁最多(59.69%);14个“药品-ADR名称”组合在4种数据挖掘方法中均生成阳性信号,其中美罗培南相关信号最多;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与厄他培南在神经系统疾病ADR中报告数较多。结论 风险信号挖掘结果与已知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相关ADR信息基本一致。临床在使用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